湛江科技学院:千名师生奔赴乡村,将所学用在一线中

10-02 33阅读 0评论
作者 林露 2024-10-02 11:31

近日,湛江科技学院喜讯连连——“蒲草筑梦”实践团入选为2024年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传承小岗精神,助力乡村振兴”专项活动团队,“红心彩绘”实践团荣获湛江市廉江市石颈镇政府颁发的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称号,“无尽夏”实践团在2024年阳江市阳东区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成果展示活动中荣获“教育创新奖”……

今年暑假,湛江科技学院组建89支实践团队、近1400名青年师生,围绕多个领域开展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学校团委与湛江市麻章区、廉江市、徐闻县、遂溪县共4个地区团委携手共建“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工作站,采用“1+N”校地结对模式,实现“高校供给一县镇搭台-村里实践”三维实践育人。

“‘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将专业课实践、红色文化研学等活动融入其中,创新‘社会观察+思想引领+知识传授+素养提升’思政课一体化模式,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将实验做到田野间、将所学用在一线中。” 学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副校长罗如学教授表示。

棒!他们入选全国专项活动团队

夏风拂过绿野,在雷州半岛,细长翠绿的蒲草迎风起舞、波浪起伏。蒲草生生不息,湛江蒲织也世世代代延续下来,至今已有4000年历史,2012年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为探索非遗文化、传承非遗技术,“蒲草筑梦”实践团走进湛江蒲草种植和蒲织品的主要产地之一麻章区太平镇。一根根蒲草通过村民精巧的编织幻化成可爱的菠萝摆饰、美丽的包包、优雅的灯饰、巨大的地垫,令人眼前一亮。在这里,传统遇见了艺术,非遗遇见了时尚。

“湛江蒲织曾经历过低谷,但通过不断创新改良、推广,逐渐往手工艺品、精品化转变,被赋予更多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如今,湛江蒲织在更多场所焕发光彩。”太平镇文体中心蒲草馆相关负责人介绍。

一件蒲织品,要经选草、晾晒、压扁、编织、修整等十多道工序才完成。技艺高超的蒲编高手不管编制多大尺寸的蒲织品,都看不到产品上的接痕。

在蒲艺传承人的指导下,实践队员体验了蒲编过程。“蒲草筑梦”实践团指导老师、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石云“盯上”了蒲织技艺:“蒲织产品物美价廉、耐用环保。在图文编织技艺的基础上,加入现代的材质、工艺和时尚元素,必定会成为学校服设专业设计作品动态展上的爆款!”

在历经14天实践后,“蒲草筑梦”实践团设计出了1个动画IP人物、18秒宣传动画、10种蒲草产品、16张海报设计以及55种服装饰品等,这些设计作品均无偿提供予太平镇粤恒工艺厂、一山编织厂等当地蒲织工厂,受到了工厂负责人、当地政府部门的充分肯定,团队成功入选2024年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传承小岗精神,助力乡村振兴”专项活动团队。

据悉,暑假期间,湛江科技学院实践师生通过开展线上直播卖货等方式助力农户增收总计达13万元,直播点赞总量102.3万余次。

酷!建在田间地头上的“村播学院”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农户希望通过淘宝、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进行销售交易,但如何操作?这可令许多农户犯了难。

为弥合数字鸿沟、电商助农,湛江科技学院与北部湾农旅产业园共建“村播学院”,通过整合学校资金政策、专业优势等资源,与广东省电商协会、广东省电子商务人才孵化中心、广东青年夜校湛江基地、湛江市网络文化协会网络人才直播培训基地、湛江启迪直播基地等合作,探索“一站式”“1+N”的长效化培训模式,重点对返乡创业人员、大学生、退役军人、残疾人、驻村队员、农村致富带头人、非遗传承人、合作社社员、个体工商户开展“订单式”培训。

“学,很热情。做,还放不开。”在北部湾农旅产业园开展“村播”课程教学的“团聚人才”实践队员说,“有的农户了解农产品,但是一站到镜头前,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不少农户试了一次就不做了。”眼见农户观望,“我先来一场,给大家打个样!”实践队员索性自己上,做起了出镜主播。

“我给大家介绍下农产品背后的‘甜蜜故事’好不好!”实践队员一边做起了红糖拿铁一边开始了直播。“北部湾农旅产业园所在的遂溪县,被称为‘中国第一甜县’。空气质量高、光照时间长、水分充足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加上甘蔗生产基地的高科技智能化种植,让遂溪甘蔗产值与质量并驾齐驱,作为其深加工产品古法红糖更是备受欢迎。”直播间里一片盈盈笑语,“现在我们倒入红糖,蒸汽打发进气旋转,马上就可以闻到甘醇的香甜气息里夹杂着清新的蔗香。”

听着叮叮当当下单挺火,不少农户渐渐“上了道”:销售话术不够熟练,那就巧用提词小工具;上架货品的价格怎么定,多类比同类型主播、根据市场反应……慢慢地,从花生、百香果到火龙果,一样样农产品在农户的直播间卖出不错的销量。

现在,“村播学院”参与进来的农户正一天天变多,已有50多人做起了直播。随着一个个直播间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越来越多的农产品搭上了网络直播的快车,驶向更广阔的市场,带活乡村经济。

赞!“鸡保姆”助力农户“智慧”养鸡

在湛江,“无鸡不成宴”,湛江鸡是湛江美食的金字招牌。然而“昭耀”实践团队深入湛江市安铺镇多个养鸡农场实地考察发现:大多养鸡农场延续传统养殖模式——依靠经验定时、定量人工喂养和判断鸡群健康情况。这种模式不仅耗时大,还效率低,限制湛江鸡产业发展。

“假设养鸡农场部署这样一套智能化养殖系统——智能摄像头、鸡脚环传感器等,能够实时监测鸡群的生长状态、健康状况及环境参数,通过数据分析精准掌握每一只鸡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饲养策略,有效预防疾病,减少药物使用,规避传统养殖模式的弊端,提升养殖效率、产品质量与降低养殖成本。”团队指导老师林金泉侃侃而谈,他被农户们形象地称作“鸡保姆”。

这套智慧养鸡系统并不是空想,系统的技术基础来源于团队师生已成熟运作的“云上农场”项目——通过整合“物联网技术和智慧农业”的理念,提供沉浸式和可溯源的种植体验。项目已获得第十四届挑战杯省赛金奖、第十三届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国家级特等奖、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等诸多省级以上奖项。

“昭耀”实践团通过对鸡群的精细化管理与疾病前瞻预警,为农户提供“保姆式”服务,帮助养鸡农场日理万“鸡”。为拓宽湛江鸡销售渠道,实践队员化身湛江鸡“新农人”,借助直播“新农活”,在十几天内帮助当地养鸡场和企业售出3000多单。

目前,“昭耀”实践团已和廉江市贯日创意产业园正式结对挂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立长效助农机制,集智聚才推动湛江鸡“展翅”提速。

美!“墙绘+绿化”弹奏庭院美化“曲”

走进雷州市附城镇南田村,“栀阳”实践团创作的一幅幅彩绘墙画将乡村装扮得焕然一新,这里是清代“岭南三大清官”之一——陈瑸的故乡。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陈瑸故居三间五房形制的清朴小居,门顶镶嵌‘国家祥瑞’‘尚书门第’‘贤良基址’石刻匾额。”实践队员戴东生说,“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团队将雷州非遗文化‘雷剧’与清廉楷模‘陈瑸’的精神风貌等内容融入墙绘之中。”

为助力村庄美化工程建设,“栀阳”实践团化身乡村“美容师”,以“乡风文化墙”为载体,用画笔实现村头巷尾“一键美颜”,一屋一特色,一景一生活,让墙壁说话、让建筑有声。

在廉江市石颈镇,“红心彩绘”实践团则通过开展“庭院设计”实践服务,实现人居环境改善与乡风文明建设的融合。

石颈镇许多村庄受客观条件所限,绿化率低,无日常休憩场所。村民希望能因地制宜,在村庄里多开辟聊天、休息的地方。

为让设计方案更贴近实际和民意,实践队员深入村民家中,重点对庭院或独栋房屋的房前屋后及周边空置地进行调研。

“现在村里的大路小路我都熟得很,村民也认识了一大半,算是半个村里人。”“红心彩绘”实践队长说,“乡村庭院是乡村建设的重要潜力所在,既可以作为农业生产的延伸,也可以开辟为休闲绿地,甚至可以融入民俗文化元素,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空间。”

团队师生结合专业所学、村子的风土人情和屋主的生活习惯等,充分利用旧竹木料、旧砖瓦、河石、生活生产废弃物等材料进行改造。

村民许大妈看着焕然一新的院子,说:“以前院子里堆了一堆垃圾,现在变成了小菜园,家里之前有一些舍不得扔的破坛子,一堆堆放在家里,现在设计师把它拿来画上画,种上了小花,摆得整整齐齐,感觉好看了不少。”

“这群青年学生用画笔和创意,为村庄增添了一抹文化的魅力与时代的活力。”石颈镇党委委员李德武在乡村绿化规划座谈会上多次赞许“红心彩绘”实践团。石颈镇庭院改造完成后,廉江市石颈镇政府和“红心彩绘”实践团将举办“最美农家庭院”的评选活动,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

暖!“唠嗑陪聊队”叩开“心”的大门

“一开始我只会用微信给儿子打电话和发语音,现在学会医院线上挂号功能,以后再也不用去到现场排长龙了。”此前,家住廉江市营仔镇的黄奶奶在参加了“满天星”实践团组织的“智慧助老”活动后说道。

实践队员一对一、手把手教学老人们,对地图导航、微信加群、扫码支付、预约挂号等功能悉数讲授,并普及网络信息安全知识。

“老人们渴望被需要、被看见、被陪伴,愿意在年轻人的陪伴下接触新鲜事物,但却总是难开口。”队长梁怡苹观察发现。“满天星”实践团还组建了一支“唠嗑陪聊队”,敲开了不少“空巢老人”家庭的大门,用陪伴点亮“银龄”生活。

在茂名化州河西街道的多个社区,“童心之旅”实践队员活跃在大小楼栋里,进家入户开展“关爱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走访活动。

“这支团队多年深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实践内容,曾荣获2023年广东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今年如约而至。”街道办主任热情介绍,“一听说实践团的哥哥姐姐们又来了,小朋友都特别开心!”

实践队员化身“心灵导师”,通过开展故事讲述、角色扮演、心理绘画、情绪树洞等寓教于乐的方式,开设心理健康、压力与情绪管理等系列课程。

像“满天星”“童心之旅”这样的实践团队还有很多,“未来之星”实践团、“梦绘畅侃”实践团、“无尽夏”实践团……一群群穿着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实践服的年轻人在乡村、在社区、在校园,用画笔、用故事、用音乐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

下一步,湛江科技学院团委将不断丰富校地协同实践育人品牌,动员更多团员青年凝“青”聚力赋能“百千万工程”,到县镇村实干锻炼、挺膺担当,助力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

南方+记者 林露

通讯员 许欣萍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