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岳楼建造者陈镛后人陈书民: “让更多人了解光岳楼”

今天 263阅读 0评论


				光岳楼建造者陈镛后人陈书民: “让更多人了解光岳楼”

陈书民站在光岳楼前

  文/图 本报记者 马永伟

  10月13日,水城碧空如洗、万里无云。蓝天映照下的聊城古城,尽显勃勃生机和迷人风韵。

  当天下午,61岁的陈书民穿着一件红色衬衫来到光岳楼前,和这座巍峨壮丽的建筑合了一张影。

  陈书民自称是光岳楼建造者陈镛的后人,家住冠县辛集镇洼陈村。当天,他先骑车赶到镇上的公交站台,然后坐9路公交车到达聊城城区向阳路附近,再步行到达古城,全程用了一个多小时。

  陈书民这次到古城,目的是感受高祖陈镛建造的这座城楼的绰约风姿。

  《山东通志·名宦》记载:“陈镛,洪武初为东昌守御指挥佥事。东昌旧土城,镛始甃以砖石,树楼橹,作潜洞、水门、暗门之类,又作光岳楼,肇建平山卫治,凡军旅备御之事多所更定。在镇十有二年,军民安乐,有古良将风。”

  “我家里有一副中堂和一本手抄家谱,已经流传了几百年,上面就有高祖陈镛的名字。”陈书民告诉记者,这成了研究陈氏家族发展的珍贵史料,也充分印证了陈镛建造光岳楼的事实。

  据记载,明洪武元年(1368年),陈镛奉旨赴任登州,三年时间安定登州海防。明洪武四年,朝廷决定置平山卫于山东(东昌),命陈镛来建卫所和城池等重要防御工程。陈镛镇守东昌十二年,励精图治,功绩显著。《陈氏文录序》中称:“创业之初,眷遇日隆,图任益重,及取中原,即以东昌属公。而公早夜竭其思虑,为之经画,率士卒,殄倭寇,歼乱军,剪荆棘,辟城郭,列府寺,树楼橹,奠市井,相地宜,立疆畔,通沟渠,艺粳稻,声威以著,寇贼以除,反侧以安,流亡以归,生聚以庶,远近以孚,商贾以集,馈饷以足,漕运以省,征敛以宽,诚奇伟而烜赫矣。”光岳楼即建成于陈镛在任期间。

  陈书民和村里93岁高龄的村民陈巨森整理的《陈氏族谱》中记载,明洪武十七年,朝廷升调陈镛为浙江都指挥佥事。明洪武二十六年,洪武四大案破了之后,朱元璋为巩固皇权,诛杀功臣。陈镛忧心害怕,日夜难眠,请求告老还乡。朱元璋大怒,将陈镛降至六品广粮员外,派其至徐州种田。

  明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发起“靖难之役”,南征途中经过徐州时军粮短缺,陈镛带头捐银献粮。朱棣大喜,见陈镛之子陈贵一身武功,遂安排其入伍。明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决心扫除南京至北京之间朱允炆的残余部队,又称“燕王扫北”。当时,一人从军全家可世代从军,陈镛带领全家老幼随陈贵北迁,来到堂邑北十里处的小付庄,后移居大付庄。由于陈镛是朝廷命官,大付庄改为洼里陈村(即今洼陈村),皇帝封赐其万亩良田在此耕种。

  “高祖陈镛的墓地就在村南头,2013年10月被认定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陈书民说,作为后人,每年清明节,他们都会去祭奠。

  除了家谱,洼陈村还曾有村史碑。“村史碑是明朝万历年间立的,上面刻着‘大明国万历元年仲秋立’,记载着高祖陈镛和二世祖陈贵、九世祖陈时明的经历和他们的功绩。”陈书民说,遗憾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为防日军进村,村里人在打围墙时,不慎将村史碑遗失。2023年,陈氏族人商议,在村里又立起了三座功德碑,分别是陈氏始迁始祖碑、陈镛故里碑和明朝嘉靖年间进士碑。

  “我第一次来光岳楼时,还不到18岁。当时,我是骑着自行车从家里赶过来的,围着光岳楼转了一圈就走了。”陈书民回忆,作为陈镛的后人,他对光岳楼有着特殊的情感,不仅因为楼上有高祖陈镛的名字,还因为它雄伟壮观、高大巍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聊城的标志性建筑。“危楼千尺瞰沧溟,泰岱东来作翠屏。”“光前垂后,劳动人民智慧无极;岳峻楼高,强大祖国文物永昌。”每当看到这些赞美光岳楼的诗句和对联,陈书民都觉得无比自豪,更增添了对光岳楼的热爱。

  陈书民有一个抖音账号,名为“陈镛后代说历史”,目前有4000多名粉丝。“我准备通过新媒体平台宣传陈镛,宣传光岳楼,让更多人了解光岳楼,登临光岳楼,爱上光岳楼。”陈书民说。

编辑:李明 审核:刘 飞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6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目录[+]